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百九十七章:灵机一动  (第3/3页)
观二年,诏停周公为先圣,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,稽式旧典,以仲尼为先圣,颜子为先师,两边俎豆干戚之容,始备于兹矣。”    从这段记载中,不难看出,在贞观二年之前、在最高学堂中,周公是作为先圣受到顶礼膜拜的,孔子只是作为周公的配角以先师受礼拜,正如此后的颜子之相对于孔子一般。    董仲舒不但没进孔庙里配享,而且史书里也没有把他和那句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”联系在一起。    司马迁与董仲舒和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,还做过董仲舒的学生。    史记林列传中对董仲舒有专门门的介绍。在这里,司马迁不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,还提到了与董仲舒有关的许多人,却独独没有提到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    如果当时确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这等重大的事实,司马迁怎么会不记载呢?    不独司马迁,从司马迁到东汉班固之间的两百年间,也没有人提过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”这件事。    如西汉元帝和成帝之间的史学家褚少孙,他距汉武帝时期不远,听过许多宫廷逸闻,曾缀补过史记,但对此事不知。    西汉后期,著名的大学者刘向、刘款父子,相继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,校理过秘书,熟谙西汉的皇家档案,他们对此事也不知。    甚至东汉前期的知名学者,史称“才高而好述作”的班彪父子,他们的著作里也没有这样的记载。    所以,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”到底是当时的一道政令,还是因为出现了这个结果,才形成这样一个名词,以及董仲舒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,谁也说不清楚了。    殷清风只是根据后世的记忆,在王度面前说起这句名词。但面对殷元的质疑,他真解释不了。    “不过你对释道两家学说的否定,也是对的。”    殷元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,“孔子的儒学都传承了一千年,哪怕有些学说是不对的,但只要删减增补就好了,为何去学什么释道学说?    以前,这样的疑惑我是不敢说的。还是你有胆量”    殷清风很诧异。    殷元的学问这么深吗?看他现在的状态,也不像是在自吹自擂啊。    “嗯风儿你那个关于新儒学的想法真好!    从先秦的百家争鸣,到汉初的黄老之术,到南北朝的释道儒,这个天下到底该如何治理,世人各持己见,难以统一。    若是真有人能囊括前人的治国学说,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功德啊”    殷元双目炽热的看着殷清风,“风儿,既然这新儒学是你提出来的,为何不是我殷氏来做这事、为何要平白无故的便宜了那王度!”    殷清风轻声道“风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出头椽子先朽烂。    咱们殷氏已经很富有很尊贵了,若是再把阿耶口中的千秋万代功德独揽在怀,李唐还能睡安生了?”    殷元愣愣了一会儿,嘟囔道“早知你能提出这个新儒学,什么钱财什么富贵咱都可以不要啊”    对于得陇望蜀的殷元,殷清风能说啥。只能等着殷元自己把怨气消散了。    “要不,让你叔翁他们派遣些子弟去”殷元还是不甘心。    殷清风有些头疼,“这新儒学的事儿,至今也不过你我父子、王度和太子晓得,让”    他灵机一动,“阿耶,你看这样行不行编撰的事情,咱殷氏就不参与了,但咱府里有钱有藏书啊。    王度他们想要编撰出新儒学,无论是典籍还是财力还是人手,绝不可能凭借他们一族之力就能完成的。咱们可以藏书,也可以钱财。    到时候再派一些性子活络的族人,与王氏他们交往。哪怕最终这新典籍里没有殷氏的署名,但咱殷氏和参与编撰的人,以及他们身后的家族,可就结下了交情了。    这些交情如果运用得好,对家族的前程也有不小的助力的。”    殷元恢复了冷静,“说的也是!    咱殷氏在李唐新朝与其他家族还真没有多少交情往来。    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,如果与其他家族有了交情    可惜,我只有你们兄弟二人,若是子嗣再多些”    殷元又陷入了畅想之中。11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