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41节  (第2/2页)
  王疏月垂头凝着他,“是我失言了吗?”    “你当然是在胡说!朕行事从来问心无愧。朕在朝的这六年间,从来都是扬善惩恶,杀伐之下,尽是其人咎由自取,都是……”    话未说完,王疏月的手却从他的手掌中抽了出来,又从背后轻轻地搂住了他的肩膀。    皇帝还来不及从新张口。    她已半曲膝,慢慢地将头也靠在了他的肩膀上。那些如同刀刃子般的话顿时被她身上的暖给逼了回去,硬生生地断在皇帝口中。    “我知道……我都知道……”    “你这个人……知道什么?”    “我知道你这一生从不后悔,却时常难过。”    皇帝一怔。    一时之间,他没有完全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。    他这一生从不后悔。    对。这前半句是他。开弓没有回头箭,当了皇帝,一言九鼎,后悔就是自毁。    后半句——时常难过……    他有难过的时候吗?    皇帝闭上眼睛想了想。    得知皇后死讯的那一刹那,他好像觉得肋骨还是什么地方短促地痛了一阵,那种感觉算是难过吗?    他不知道。    这漫长的人间修行啊,一个人是走不下去的。    谋求大业,就要收敛起所有的七情六欲,可如此一来,人生也就不得已在材米油盐,鸡毛菜根之中展开,始终浮在江山云海之上。那些地方是无人之巅,未免太过孤独。    皇帝需要一个人来牵他的手。那只手的主人啊,不能心急。要耐心地陪着他,一步一步地从孤独的山上,磕磕绊绊地走下来。    路途遥远,难免无聊。    于是难免要相互龃龉,摩擦,做无谓的,糊涂的口舌之争。    可是,这一路上,他却会逐渐地告诉她,什么民生之艰,什么是山河之伤。什么是朝代更迭时不可避免的阵痛,什么是民族融合之后,留下的断骨割肉的伤疤。而她也会让他逐渐地明白,什么是人情之暖,什么是岁月馈赠,什么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中,浩瀚无边的意义。    皇帝需要一种向内的开解。    而王疏月则一直渴望向外的突破。幸而在茫茫人海之中遇到了彼此。    从此,无论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也好,还是一日之中的阴晴变化也好,都有彼此在侧,同坐同观。    “王疏月。”    “嗯?”    “朕明日想再带你去一次外八寺。”    “还是去普仁寺吗?”    “嗯。桑格嘉措与其弟子正在普仁寺做法会,朕有几年没见他了。陪朕一块去。”    “好。”    “疏月,你记得朕在普仁寺跟他说过的话吧。”    “记得啊,我这一辈子,都不会忘记。”    第132章 占春芳(四)    第二日,皇帝在热河行宫的万树园中与桑格嘉措一道观看了火戏,已经年越六十的老活佛,亲自扮演文殊菩萨,为皇帝了一回羌姆(即打鬼,这是一种黄教的驱鬼舞蹈)。    星月夜,又归至普仁。    皇帝同桑格嘉措在妙法庄严殿中对面而坐。    论经论,谈宗政。浩瀚的星空在外,清风穿户,撩动大片大片的经幡。    王疏月牵着大阿哥的手,一道坐在摇动的灯火,静静地下旁着那二人的对谈。    明亮的海灯把皇帝的照在一副巨大的经幡之上。    皇帝盘着腿,坐在蒲团上,腰背笔直,眉心轻锁。手边放着一盏浊饮的茶(即奶茶,区别于汉人喜欢喝的清饮茶),此时业已见底。    两个人已经谈论了很久,话题仍旧艰刻难懂。    其中涉及到部族的信仰与宗教派别的划分,相互渗透,彼此牵制。    谈至深夜,又逐渐演变成了对黄教经典,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中“出离心”、“菩提心”、“空性见”三要的辩论。    大阿哥托着脑袋,从头到尾都听得十分认真。    王疏月撑着下巴,看看皇帝,又看看大阿哥,这两个一本正经的男子,他们虽然隔代而生,性格也大相径庭,为人的品性却顺着血脉传承,是那么的相似。    陪在这两个身边,哪怕一言不发,心里也安宁而满足。    
    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