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4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她还是下定决心要赚钱,虽然这张漂亮的脸能让她觉得安慰,但只有钱才能给她安全感。    而且要越快赚到越好,林钦担心会在事情来临的时候,无力抵抗或改变,然后重蹈陆静然的覆辙。    有钱会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。    林钦最近白天都在刘秀萍的店里帮忙,刘秀萍不让她进厨房和收拾桌子,她就帮忙递茶水和收钱。    “对不起,我们不赊账。”    男人在听到说“不赊账”想反驳,抬头看到人,喉咙的话卡壳了。    眉眼弯弯,怯生生的眼神,让人觉得对她说话声音大了都不应该。    男人在漂亮的姑娘面前会比平时更爱面子。    十七岁的陆静然已经亭亭玉立,哪怕不打扮就能吸引视线停留。    “我给钱,你多大了啊?”    “谢谢大哥,我还在读书呢,明年高考。”    陆静然送走了这桌人,前面公共电话的老板就急匆匆来叫人。    老板嗓门大,众人都顺着声源都看过来,这个年代接电话都靠公用电话老板喊人,也不讲究什么隐私。    “陆静然有你电话,快去接!”    “就去就去。”林钦把钱放抽屉里,跟上人的脚步。    终于等到回信,心里的石头算是落地了。    九零年代初,整个社会物资都很匮乏。    市里也才开一家小商场,货物紧缺,想要在小镇上想做什么生意就更加难了。    林钦要赚钱,就要走出去。    现在的大体环境相比前面的十几年要轻松了很多,货币开始流通,吃饭不用凭粮票,也很少有“投机倒把”罪,商品流通带动社会的发展。    资本积累的时期,社会上大多数人贫穷,但是发财的机会很多。    这会儿稀缺经济和信息不对等,只要有供给就有钱赚。    等再过个几年,信息也互通发达了,就没有这么容易赚钱!    很多后人感叹自己没生对年代,九零年初去深圳摆地摊的人,都成了千万富翁,生不逢时。    其实这样想很不公平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能放弃铁饭碗,背井离乡去做生意是要背负很大风险,很少人能有这个勇气。    各方面也没有后世那么方便的条件。    当时很多人南下都进了工厂,一个月能稳妥到手几百块更加放心!不用担做生意的风险,这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。    坐在路边大爷都能看得出这是个机会,这就已经不是机会了。    所以抢占先机很重要。    林钦好歹是几十年后的人,清楚这段历史的发展,心里算是有底。    几十年后,陆静然被判无期,再无翻身可能,来看她的人寥寥无几。    其中有这么一位老人。    陆静然的外公除了有个弟弟,还有个远嫁的妹妹宋玉芳。    在普遍重男轻女的年代,宋玉芳会远嫁就是因为夫家彩礼给的高,交通不发达,很多人远嫁一辈子都难再见面。    宋玉芳在自己大哥死的时候打电话回来过。    她知道二哥做的事后很气愤,但一个远嫁的女儿哪里管得了这些,有心无力罢了。    宋玉芳当时还寄了二十块钱回来,并且留了号码。    她自己有家庭,这是她力所能及最大的帮助。    那二十块没有到陆静然母女的手上,几十年后,老太太探监提到这件事,穿着囚服的陆静然一脸茫然。    少年时期的陆静然恨极了宋家人,自然对素昧谋面的姑姥姥不信任,那个号码也没有拨打过。    林钦在抽屉里的电话簿,翻到了老太太留的号码。    她没打算去投靠人,毕竟对方有自己一家要养活。    林钦习惯靠自己,不会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,哪怕稍稍有这个想法,她就不会从福利院走到知名律师所。    林钦心里有自己的谋划,离着宁县千里之外的河市,有个人气旺盛茶叶市场。    茶市里最出名的碧螺春,一斤质量好茶叶卖的价格贵过一辆自行车!    河市在多年后出了个著名茶商,靠着包茶山、收茶青、制名茶的创业,资产过亿。    对方刚好是她的客户,提到过发家史,所以林钦记得很清楚。    陆静然的姑姥姥,当初嫁人后就随着夫家迁徙到了河市。    茶市里的碧螺春都来自她居住的县城。    宋玉芳是嫁给了茶农,儿女也从事这行,家境不错。    宁县的人喜欢喝茶,但这边的山却不适宜种茶树。    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